福建警方破获多起诈骗团伙雇人开通固定电话实施诈骗案******url:https://m.gmw.cn/2022-12/20/content_1303229796.htm,id:1303229796
新华社客户端福州12月20日电(记者王成)记者近日在福建泉州采访了解到,公安机关近期破获的多起电信诈骗案件中,诈骗团伙雇人到通信运营商营业厅办理宽带和固定电话,租房架设宽带,诈骗团伙远程遥控,利用“区号+座机号码”拨号引流,并进一步实施诈骗,由于手机来电显示为固定电话,欺骗性、隐蔽性大大增强,已有不少受害人被骗。
福建泉州丰泽警方自今年7月以来已侦办多起此类案件,在10月下旬查办的一起案件中,两名犯罪嫌疑人租用一间10余平方米的民房,在通信运营商办理4条宽带,对应4个固定电话号码,再购买电脑、网关设备等,由诈骗团伙通过软件远程控制向外拨打电话,再以客服名义实施兼职刷单、虚假征信、金融贷款等形式诈骗。警方抓获这两名犯罪嫌疑人时,已有一名福建省外受害人被骗一万余元。
泉州市丰泽公安分局办案民警苏景泉说,这两名犯罪嫌疑人按照诈骗团伙引导,使用身份证开通宽带及对应的固定电话,从网上购买通信设备,租房“营业”。
丰泽警方介绍,和此前诈骗团伙常使用的“95”号段、“170”“171”等虚拟运营商号段甚至显示为境外来电的电话不同,真实开通的固定电话欺骗性更强,诈骗团伙冒充电商平台“客服人员”、小额贷款、投资理财等公司人员,诱骗受害者进行转账、投资操作,已有多地群众上当受骗。
据公安机关抓获的嫌疑人交代,办理宽带、网上购买通信设备、租房等费用均由诈骗团伙承担,他们只需在出租房内看护设备,保证通电及正常运行。每个固定电话号码开机一小时,诈骗团伙付费100元。
办案民警提醒说,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工具、帮助实施诈骗等行为构成犯罪,不要贪图小便宜走上犯罪道路;公众对于利用固定电话实施诈骗的警情,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
记者了解到,针对这一警情,泉州等地通信运营商加强和公安机关联动,监测异常情况,提高精准打击力度。
新研究破解棉花生物育种“卡脖子”难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建立了跨越种间和种内的无基因型限制的棉花高效遗传转化体系(SAMT),破解了难以利用棉花主栽品种为受体进行遗传转化的“卡脖子”问题,为加速棉花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提供了技术保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
基因型限制和转化周期长是棉花遗传转化的两大技术屏障,阻碍了棉花基因功能验证和优异转基因材料创制,往往无法对当前棉花主栽品种进行目标性状的直接改良,难以实现以主栽品种为基础受体的基因聚合和品种改良。
该研究以棉花种子顶端分生组织干细胞为外植体,结合农杆菌和超声波处理,将外源载体整合到干细胞中,进而诱导干细胞产生不定芽,并利用壮观霉素抑制主芽生长,诱导腋芽的产生,有效降低嵌合体概率。该研究建立的SAMT转化体系成功打破了棉花种间和种内遗传转化的基因型限制,陆地棉、海岛棉和亚洲棉等多个棉种均成功进行了转化,获得的过量表达转基因材料和基因编辑突变体材料均可稳定遗传。SAMT体系的转化周期为2-3个月,未发生转基因再生苗不育现象,也未出现畸形苗。该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加速棉花功能基因验证和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为棉花生物育种提供科技支撑。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揭榜挂帅项目的支持。
学术支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制作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记者
宋雅娟 谢芸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