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创新发展综述******
铸就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
——新时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创新发展综述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伟大创造,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弘扬双拥光荣传统、加强军政军民团结高度重视,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一系列重大工作。军地双方适应强国强军大势,充分认清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意义,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行,把双拥工作抓得更加扎实有效,谱写了新时代军地军民团结奋斗、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辉煌篇章。
顺应时代,双拥工作组织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党、国家、军队建设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
“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发挥双拥工作联系军地军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双拥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双拥工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军地各级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眼强化双拥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地位作用,紧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在顶层设计、工作运行等方面谋篇布局,建立完善新时代双拥工作制度机制,为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领导和工作机构持续健全。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负责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移交安置、优抚褒扬等工作,组织指导全国拥军优属工作;设立军队参加和支援经济社会建设领导小组,专司统筹军队援建工作;调整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39个成员单位涵盖党政军群各个方面……从国家到省、市、县,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和工作机构不断完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规则、职责分工细化规范,形成军地相互支持、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构建。全国人大制定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退役军人保障法,修订国防法、兵役法;中央军委出台首部群众工作规定,制定《关于军队做好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意见》;军地有关职能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军人军属优待、拥军支前、深入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进一步加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等方面的文件……各地积极研究制定拥军优属、军转安置、优抚褒扬等配套政策文件300余份,双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创新。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着眼平时服务保障、战时拥军支前,建立健全双拥系统应急应战响应机制;全国双拥办制度化落实成员单位专题协商、联络员工作会商、情况通报、军地合署办公等机制,解决矛盾问题、形成军地合力;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每4年命名表彰一批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持续掀起双拥热潮。河北、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军地各方领导带动,双拥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队广泛建立,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拥军机制日益健全,激发起新时代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的深厚力量。
凝心聚力,军民团结奋斗思想根基坚实牢固
近千封书信、数千公里路程,一头连着江淮大地,一头连着雪域边关。
从2021年春天开始,新疆军区某团官兵和安徽安庆10多所中小学校的师生,通过“纸面”“云端”分享感动、传递温暖,完成一堂又一堂特殊的国防教育课,把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种子播撒进座座校园。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地各级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领,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聚气,围绕爱国拥军、爱民奉献深入开展双拥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军民同心合力投身强国强军伟大实践。
——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扎实有效。
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布宗边防连与驻地村党支部结对共学,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组织理论骨干深入社区宣讲,青海省军区借助军地联教联育机制让党的声音传遍雪域高原……去年金秋十月以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成为军地各级开展双拥宣传教育的重中之重。
军地各级普遍采取专题学习、办班培训、理论研讨等形式,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把握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感悟军政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忠心永向党、奋斗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根基更加牢固。
——全民国防观念进一步增强。
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着眼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双拥意识和国防观念,组织开展“旗帜引领、同心铸梦”等系列双拥主题教育,指导各地广泛开展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军营开放、烈士纪念日等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在民航、高铁、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置“军人依法优先”标识;每年发布致双拥模范和优抚对象慰问信,评选发布“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召开全国双拥模范命名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国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全社会日益形成的国防共识,串起了个人、家庭、国家的同心圆。
——双拥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半条棉被”,反映了军民鱼水情深的鲜明标识:长征途经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下。2020年,这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被搬上银幕。
除推出一批讴歌双拥旋律的精品力作,军地还组织拍摄《新时代铸就双拥新辉煌》《情怀与担当》电视专题片,开展双拥歌曲、微视频和微电影主题文艺作品征集评选,并在主流媒体开设相关专题专栏;天津、上海、宁夏等地普遍设立双拥主题公园、广场和街区;内蒙古一支支乌兰牧骑活跃在一线,传扬军民携手戍边感人故事……双拥文化润物无声、遍地开花,持续激发广大军民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强国强军,军地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硕果累累
进入新时代,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军地奋力承担起新时代双拥工作使命任务,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把支持部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部队官兵视人民为亲人、把驻地当故乡,形成军地合力良好局面,汇聚起强国强军的强大力量。
——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航迹遍及7省区,飞播总面积超2600万亩,在陕北播撒出165个万亩以上连片绿化基地,这是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创造的绿色奇迹;与驻地巴仁乡十六村组织联建、产业联抓、文明联创,帮扶昔日贫穷落后的边疆小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这是新疆军区某师火力团交出的优异答卷。
放眼全军,他们是先进典型,更是生动缩影。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参与重大工程建设180多项、生态文明保护项目860多个;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定点帮扶4100个村,协助发展产业项目8351个,帮助贫困群众92.4万人;在特色援建行动中,持续深化党建、教育、医疗等援建,结对援建“八一爱民学校”360所,对口帮扶地方优抚医院60所,在新疆、西藏等地建设“惠民驿站”100个……全军官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实际行动为国兴利、为民造福。
——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
助推改革强军战略。各地各部门积极协助做好军事用地保障、配套设施建设、水电油气供应等工作,支持建设1900多项军事重点工程。全国双拥办建立完善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采取专项调研、现地督导、挂账销号等方式,协调各地解决训练场地建设使用、全面停止有偿服务、军事设施建设保护等问题。东部战区陆军机关组建后进驻福建省福州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前去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120名异地调入的机关干部不到半年就搬进当地公租房小区。
服务部队备战打仗。各地大力支持部队遂行联演联训、跨区机动、海上维权、反恐维稳等多样化军事任务,扎实搞好演训场地、交通运输、安全警戒、后勤供给等保障工作,形成部队练打仗、地方练支前生动局面。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积极与边海防基层部队结对共建,帮助解决吃水、用电等实际困难。自然资源部、国家电网公司和山东省青岛市,投入1.92亿元专门为长门岩岛驻军铺设海底电缆、升级海水淡化装置。江苏省投入700多万元,帮助西藏山南地区基层连队建设保温板房,购买烘干机、防寒衣等生活物资,改善了官兵战备执勤条件。
关心关爱军人军属。全国双拥办指导各地常态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活动,春节专项慰问边海防任务部队官兵,帮助官兵家庭办理老人就医、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实事2万余项。浙江省宁波市利用直播平台“云带岗”帮助2000余名退役士兵就业,组织免费为义务兵父母体检,采取“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破解随军家属就业难题,立起尊崇军人、关爱军属的鲜明导向。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地震突发时,洪水袭来时,山火蔓延时,子弟兵与人民群众并肩战斗、向险而行、生死与共;病毒肆虐时,军地医务工作者白衣披甲、合力阻击……在抵御自然灾害、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斗争中,军地军民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夺取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不断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 记者黄明、梅常伟)
师恩难忘******
刘末利
1960年,对于当下,已是十分遥远。对于我,那时从学校毕业,加入中新社大家庭的情景,还是如此清晰在目。那时的我,即使与同时进中新社的同学相比,也显得非常稚嫩。我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在专稿部通讯组。资深同事们对我关爱有加,社领导、部门领导对我的点滴表现,都给予鼓励、赞许。
记得1961年的春天,我奉命出差,地点是天津市区。组内资深记者张益常陪我同行,她侧重采访天津郊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良苦用心。当时兼部主任的副社长王纪元说过:“要是刘末利一个人出门,还分不清东南西北呢。”
几十年来,这个“评语”一直牢记在心。1963年初,我奉调至上海记者站。第二年的春天,浙江省侨务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总社指定我前往采访是次会议。第一次采访大型会议,我毫无把握。到了杭州,得知张帆社长也将应邀赴会,更使我忐忑不安,心想千万不能在社领导面前“出洋相”。张帆社长抵达杭州后,抽空了解了我的采访计划。他当即给我出题目,约请与会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市侨务部门负责人座谈,他也参加。社长手把手的指导,真是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一切安排妥当,座谈就在晚上。趁那天下午休会,常驻杭州的摄影记者沈鸣陪张帆社长游虎跑,我也随行。我们在虎跑山上喝茶、聊天。后又驱车前往梅家坞,品尝龙井新茶。我倒是先把握了这个“机会”,享受龙井的美妙,一杯接一杯,忘乎所以。返程途中,自我感觉不妙——晕车了。回到宾馆,免去晚饭还不行。待到座谈会即将开始,与会者陆续到达。我却因胃里“翻江倒海”,忍不住奔进卫生间一阵呕吐。多少年来,无论我怎样努力,也想不起那次座谈的主题以及写稿过程,永远记得的是张帆社长曾经说过:“你这种身体,怎么当记者呀!”
这个“洋相”出得够可以的了。晕车固然是因为“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受运动刺激而影响神经中枢的症状”,算不上疾病,但对一个记者确实很麻烦。“杭州事件”使我明白必须与那个平衡感受器“对着干”。后来,我因采访而海、陆、空都“晕”过了。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80年代前期,上海决定恢复经过台湾海峡的上海至福州航班,我参加首航采访。事先我一心要在船上“现场采访”。没料到船刚出吴淞口,我就晕得躺倒了。眼看完成任务有难,幸好一位同行大力支持。他根据我的要求在旅客中物色采访对象,再陪着我前去。我就在“采访—躺下—再采访—再躺下”的节奏中完成“首航”。
岁月流逝。时至上世纪70年代末,终于盼来中新社恢复建制。我从上海某出版社回归中新社。1979年初,上海分社“开张”,包括分社负责人,人员只有七八个,我包揽了上海全部的经济报道工作。那时国家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上海曾经是远东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又是全国工业基地;在执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中,自有许多符合经济规律的创新之举。何况还有引进30万吨乙烯工程的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以进口矿砂为原料的宝山钢铁总厂正在加紧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分社的经济报道应该做得有声有色,实际上却是将近3年没有达到总社的要求。上海分社“经济报道没做好”,使我承受巨大压力。我感到迷惘,无所适从。某年,总编室主任徐曰琮来上海分社。我不知道他此行的“任务”。但是他私下对我说,上海分社经济报道没有做好,责任不在于我,我已经尽职了。此话使我得到极大宽慰。1982年春,当时的副社长王士谷率总社新闻部、专稿部及广东、福建等分社的各路精英云集上海,召开经济报道工作会议。会议下达了总社对经济报道的方针和思路,交流了经济采编的经验。会下有关部门领导对我更有针对性地点拨和指导,特别鼓励我要敢于采访重大题材。于我,真是醍醐灌顶!总社领导在多年没有做好经济报道的上海分社召开经济工作会议,目的明确,效果显见。我走出了“中新社是新华社的补充”、“上海分社以报道侨务、文艺、体育等‘三宝’为主”等中新社初创时期办社和报道思想的局限,在报道思想和业务能力上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也是在1982年,总社召开专稿工作会议,明确了“面向中间,反映现实”的专稿工作新方针。这是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针对海外读者迫切希望了解中国新时期政治、经济新动向而拟定的。其时香港《明报》、《快报》等常见署名“宗涓”的专电,评述中国时政。文笔挥洒自如,读得我如痴如醉,不胜钦羡。我本专稿部出身,于是学样“跟进”。专稿部负责人时来电话,给我鼓励。1984年底,我赴总社参加工作会议期间,还当面请教,受益匪浅,为我此后坚持专稿写作打下基础。上述时期,除了总社和相关部门领导之外,我的多位老同事,也给我莫大支持和鼓励,他们是我的益友,更是良师。我永远感谢他们。挂一漏万,在此不一一列举姓名了。
1984年底,各地方分社换班。总社委任我为上海分社采编主任。我毫无思想准备,心中茫然。刚卸任的上海分社社长姚凡对我关心又支持。他“面授机宜”道:不要脱离采编第一线。一来采编业务是我的“强项”;二来只有身在“第一线”才能指挥和组织分社的采编活动。后来,我一直按照他提示的原则去做。虽然辛苦,于我个人、于分社都足见成果,毋庸多言。
在中新社40年一路跋涉之中,得到多位领导、资深同事们的培养、帮助,十分难得;唯有满怀感激,永远念叨:“师恩难忘”!
(历史资料)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